爱烟台 发表于 2024-5-29 15:42

【以案释法】微信群内发布他人信息 芝罘公安:不道德且违法

按照公安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工作安排部署,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持续保持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重拳治理网络乱象。为进一步强化警示教育作用,坚决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现公布一起打击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 2024年2月,田某将他人照片制作成PDF的格式发在微信群内,该文件内包含被害人的相关信息,后被公安机关查获,日前,田某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什么是网络暴力?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样的伤害? 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互联网载体,对特定的人物或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不当行为,这些行为会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 网络暴力的伤害是深重且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受害者的直接伤害:网络暴力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名誉受损,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社会性死亡”。对于心理素质较弱的受害者,网络暴力可能引发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2.冲击受害者的心理防线:持续的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羞耻感、耻辱感,尊严丧失,甚至怀疑人生的价值。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使受害者产生绝望心理,甚至走向自杀。 3.对受害者生活的干扰:网络暴力不仅限于虚拟世界,还可能通过人肉搜索等手段渗透到受害者的现实生活中,对其生活造成骚扰和困扰。 4.影响网络生态和社会秩序:网络暴力扰乱了网络秩序,破坏了网络生态,使得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安全感。 此外,网络暴力还会对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扭曲人们的道德观念,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整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暴力的预防和应对机制,保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对全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根据暴力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具体后果来确定。网络暴力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人格尊严权,因此,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如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那么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此类行为可能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传统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网络暴力行为是一种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我们都应坚决反对和抵制。同时,我们也应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或受害者。 被他人网络暴力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面对网络暴力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应对网络暴力并保护自己的权益: 1.收集证据:首先,确保收集所有与网络暴力相关的证据,包括截图、聊天记录、评论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你在需要时证明自己的权益。 2. 报警并寻求法律帮助:如果网络暴力行为涉及侮辱、诽谤、威胁等违法行为,你可以考虑向当地警方报案。同时,你也可以咨询律师,了解你的法律权益和可行的法律途径。 3.向平台投诉:如果网络暴力发生在特定的在线平台(如社交媒体、论坛等),你可以向平台的管理部门或客服团队投诉。提供详细的证据和情况说明,要求平台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删除不当言论、封禁恶意账号等。 4.公开声明:在适当的情况下,你可以考虑发表公开声明,澄清事实真相,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有助于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减少误解和偏见。 5.寻求心理支持:网络暴力可能会对你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你感到焦虑、抑郁或其他不适,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芝罘公安提醒广大网民: 面对网络暴力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网络上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请广大网民依法依规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拒绝网络暴力,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对网上编造、传播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案释法】微信群内发布他人信息 芝罘公安:不道德且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