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会说话 发表于 2020-9-22 11:05

成忠臣:画家名利心太重,画不出好画,我不屑与这些名家为伍!

中国传统文人画历来重视一个人的品味、格调、境界。可以说一个画家的品味格调提升,他的画才会有境界,画格调才会高。自古做人提倡风骨,一味名利心重就没风骨,只要有了风骨,品味格调就上去了,笔下的作品才不会俗气,这就是所谓“人奇字亦古”的道理。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DfblGI2miaGmE49ibqj5LzMibibAmXvU26nxhPwT9JbOWVDDyxIQib4DNtA/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
我公正点讲,现在的中国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种种乱象与喧争都与“传统”的失缺,以及对“传统”的误解与遗忘有关。今天的中国画坛,十分热闹,个个都是高手,人人都大谈创新,大讲风格,追求个性,但都把看家本领“传统”弄丢了。以至于当今的中国画完全不是“原汤化原味”,失去了本土思维来理解本土文化的能力。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f4ec3iaAUeA5QBRwrCXc3DGcVvglt9LRjS3sol4JweNRKicZujboUWiaQ/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
观现今的中国画,照片人物画、山水画大兴其道,全国美展上都是这类画。以这种方式作画省去了经营位置这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直接把照片上的物象描摹到宣纸上,这完全是使用西方素描的方法,用毛笔把经营位置定好,直接涂抹描绘来完成。整幅画没书法线条的笔痕,偏离真正的中国画轨道。出现这种情况,是当代各大美术学院其教学制度相关,都是走西方油画的路子,重视的是素描基础,而不是书法、文字、哲学等综合素养。这些教学理念是如何逼真描绘出“真实”的自然景象,而不是中国画精神笔墨本质。在这样的教学制度下,产生出以照片画人物、山水也就不足为奇了。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WPl0Sl6kmQBSdDtibNmH2gkFVd2cQYfvsriaaCzsaTdjuw12bg7IOjyg/640?wx_fmt=jpeg

让我们从历史上看,古今真正的画家都有非同一般的哲学智慧,他们的终极志向都是指向“道”,画画是一种“讲道”的一种修炼手段。作为真正的学画人,他们都是具有常人不具有的忧患意识,能探索人心、人性,特立独行,任何事都有主见,不人云亦云。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呼唤人们的思想深处的人心、人性,从而让人们对现实的物象认识进一步加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不再迷茫。中国的传统绘画是启示人们寻找内心内在精神和深层的心理呼唤,是人类的精神思想的传播媒介,可以让大众从作品中获得精神意识上的共鸣,使灵魂得到升华。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64BXibkrDDI1C03cRvkCuUsKNUE2ex9icstcPjFO4xyQsKElEE6zB2ng/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自古学画正“脉”十分重要,不是正脉,修不成正果。所以学画首先要了解绘画史上的经典,知道经典都长什么样子,才有可能哪一天把经典画出来。学习书画的方法,就是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继承,通过对书画史上真正大师级人物的学习,这样创作出的作品笔墨才不会俗气。这是学习技法的层面,技永远不可能超过道,但“技乎近道”。诗人陆游讲过一句话“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首先要有高格调、高品位才会产生高格调,高品位的诗性,诗情和诗境。就画画而言,如果内心不安静,是不可能产生出好画的。如果内心不清雅,也是不可能画出清雅的画来。也就是说,如果内心是个俗人,名利心重的人,心里头没有真善美,怎么可能画出真善美的画呢?所以绘画除了技法、技巧这些东西以外,就是提高人的品味格调境界,这个东西就是画外功夫,功夫在画外。提高在天为道,在人为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道理。一个画画人有德。把德竖立起来就近乎道,就可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德说穿了就是画家的人品,包括道德的品质,画品即人品。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hlrsCyxa7cwLohtFoMD0lORdZibkhMdj29za4z3JtrR3heV8iblLS5Gw/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当代画画的人,为什么很难画出写意画,因为笔墨功夫不过关,画出来的作品,要么显得荒率,要么显得粗俗不堪。他们不管冠以什么风格,有一个标准是衡量传统中国画的尺码,那就是自古中国文人画讲究的是清雅,没这个标准在里边,其画就俗,品位就低。历史上的哲贤学习书画都重视取法,要想画面不俗,达到高度,必须具备在画面格调境界上能够清雅卓越,迥异独立。所以取法十分重要,学习取法,这里边有一个意识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就是讲,我们能不能够达到一个高度,一定要研究历史上那些名画家的经典作品,那些高格调、高境界的作品。研究探索这些大师技法很重要,因为这些历代大家经典作品都是按照各朝代一代代穿针引线穿过来的。不认真研究这些经典,没有正脉来源,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就会东一头、西一头乱撞。我们只有在学习绘画上不盲目,学习先贤经典去追根溯源,就会不断的往源头上走,就会提高自己绘画艺术的眼界,格调境界逐步就会提高,这就是“取法乎上”。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1iaGyH6tFTZX6jXuDdvVcHhaib5fzzOF4hm7icGHNwPg9iaHWcZS6es4Tg/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缺少哲学智慧是当代绘画存在乱象的根源,也是照片式素描绘画产生的核心。原因是当代人都被名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去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不愿去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笔墨苦练,他们选择了一条快速成名的捷径。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8qdYkAzicMKmvlPD39bVOY8b2DSQ8QpibjMsVSHT2K8Ffdy7f6pawKncK5mA6byiboGVJicSy6TQ1tAz0bAA2ht5w/640?wx_fmt=jpeg成忠臣作品中国文人画是写心的,是畅神的,我们祖先的哲学智慧是超越时空的,他们看待问题往往是一针见血,直达本质。他们从小就受到儒释易道的思想熏陶,为此在绘画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们“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他们的人生志向是通过绘画来修身、治国、平天下。最终“由技近道”,达到真正的“游于艺”的天人合一大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忠臣:画家名利心太重,画不出好画,我不屑与这些名家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