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会说话 发表于 2020-3-18 15:27

成忠臣绘画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成忠臣在当代艺术界不仅是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他的《美术现状散评》《浅述当代美术》等专著。在当今画坛普遍存在作品丑陋、道德丑陋、行为丑陋和思想丑陋的状况下,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几十年来以古为师,以古代美学源泉为参照,严格以律,保持了正直的文人风骨。他走过的艺术道路几乎与张大千完全相同,早年也曾临古人作品,但基本是人物为主,现在他全画山水画,山水画是在古代圣贤基础上结合海派大家笔墨特征化为自家语言,完全是自己的语汇。他作画山水不论大小都合乎气局大格,即使尺余小幅,也有千里之势。观不少山水画家,尽管尺幅很大,但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其原因是没深入传统,根基不扎实的缘故。成忠臣讲画要构局、经营位置。我们民族从古到今天的绘画,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可藏于密处。这一气韵之妙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出画中的动感之势。中国画除有三度空间外,还有四度空间,就是时间性。中国绘画与西方存在差异,他从来不存在“透视”概念,如“透视”则完全是用西方概念硬套中国画。中国画讲“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
成忠臣讲中国画历史上出现两波美学高潮,第一波为玄学美学,以魏晋开端,绘画主要以《河图》《洛书》、后又出现太极阴阳原理构图,这一学说来源于《易经》,是关于对角、对边的数理的敏悟,这一美学观点中国画构图的四个角极为重要,是“气”过出之处,可以称为“气口”,四个角一般要有两个及三个角要守住,封住气口,不让“气”随便泄漏出去,再留一个角,透“气”,气有吞吐、开合,这样画才有“呼吸”才有生命一般,才能气韵生动。对于中国画而言,右下角对于画中气韵是相当重要的,这个部位也可称为“亥”位,画中各个部位,如用《河图》《洛书》之意,是以紫薇宫盘之标志,从画下部自右向左顺时针而转,从十二地支标出十二生肖位,至右下角正是“亥”位。这是画中气机的结穴,气之流走运势汇结于此。为什么画的右下角很重要呢?这其中蕴含着极深的中国哲理,这就是易学理论观。中国画中的“气局”,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结体之间的虚实关系,形成画中风水。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画都是风水画的原因。欣赏古代中国画,要追寻的就是流势,而不是块面,三角对称、透视等洋玩意儿,这是中西画评判的差异区别。
第二波是从唐朝开始出现的禅宗美学,同时还存在​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但观念几乎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与外来佛教传入;受佛教思想影响功不可没。禅宗美学的鲜明特征,为中国画古典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国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地,标志着中国美学走向成熟时期。同时期的儒家美学关注道德人格、将“仁”视为其审美本体论的范畴、道家美学关注自然主义、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体现出道家对自然体悟、进而达到绘画进入高级阶段,这是通过外在的触发或内心思考,已经完全顿悟的过程。禅宗美学共分五个范畴,分“无常”、“不立文字”、“不二法门”、“悟”、“空”。“无常”理念提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是从反向的角度提倡这种审美观。“无常”则是佛教称之为四劫的“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如从我们人生角度讲,就是人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四个阶段,因缘和合,事物是在变化中循环、在循环中变化,“无常”是讲绘画理念注重“留白”。“不立文学”就是“重意轻形”不重形重精神,不重人工重自然,不重现实重想象,不重理性重悟性。从古代画家梁楷、马远、倪赞、徐渭、八大、石涛等人的绘画中都是“重意轻形”的风格。“不二法门”是所有法门中最高开悟的法门,也是最高境界,“不二法门”是禅宗美学思想核心之一,不二法门实质就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依照禅宗开悟一般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层次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层次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开悟的初级阶段;为凡俗之见主要表现在纯感官认识上,在这个阶段人们形成普遍的认识层次,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指禅僧开始怀疑之前以超感官主义形成的观念认识方法,禅道已经开始超越凡俗之心,这一过程是获得开悟的中间阶段。第三阶段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通过对前二阶段的否定之后,心灵进入物我归一,无物无我的深刻领悟,与“平常心”是“道”的道理一样。“悟”是自身心智的造作,悟到逐除心中的迷障,心中执着而获得一种真如、佛性、禅悟就是实现心灵的超越,就是超越经验、知识、理性、逻辑的主观性体现,是自我本性的发现,本有佛性的呈现。“空”的思想概念是审美经验臻于“空灵、飘渺、无限”的境界,这一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绘画创作。“留白”这是禅宗“空”思想在设计和创作中的体现,这一观点也是太极阴阳学说观的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忠臣绘画作品中的美学思想